2025-09-10 23:45www.idacai.com来源:东方财经网作者:综合浏览:次
——游仙区残联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
残疾人事业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,也是党和政府践行初心使命的民生考卷。游仙区残联始终将党建工作贯穿残疾人事业发展全过程,以思想引领定向、以组织建设筑基、以融合创新提效、以精准服务暖心,探索出一条“党建强、业务兴、服务优”的特色发展路径,为新时代基层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经验。
一、思想铸魂,以理论清醒确保行动坚定,筑牢事业发展“压舱石”
游仙区残联将强化理论武装作为党建工作的“根与魂”,通过严格落实“第一议题”制度,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,确保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上、政治上、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,做到理论上清醒、政治上坚定、服务上精准,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,确保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。通过系统化学习、常态化教育,让党员干部在思想淬炼中明确“为谁服务、如何服务”的核心命题。
融入日常管理,筑牢廉政防线。把廉政教育嵌入工作全流程,通过廉政党课、警示教育片、谈心谈话等形式,精准排查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。仅上半年就整改问题隐患12项,推送廉政提醒40人次,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确保服务残疾人的每一分资源都用在刀刃上。
实践启示:基层残联组织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,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,让党员干部既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又扎根“民之小事”,才能在服务中不偏方向、不辱使命。
二、组织筑基,以规范建设激活内生动力,打造干事创业“强引擎”
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党建工作落地见效的保障,是推动业务工作提质增效的基础。游仙区残联通过严格制度执行、强化内外联动,让党组织成为凝聚力量、破解难题的“主心骨”。坚持“围绕业务抓党建,抓好党建促业务”的工作理念,着力构建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。他们优化党支部设置,选优配强支部班子,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等制度,不断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。通过设立“党员先锋岗”“党员责任区”,引导党员干部在政策宣传、精准康复、就业帮扶等一线亮身份、作表率、当先锋,形成了“一个党员一面旗”的生动局面。在组织建设中,区残联注重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残疾人的工作优势。通过强化党员与困难残疾人家庭的结对帮扶机制,实现了从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准滴灌”的转变。
抓实基本制度,夯实组织基础。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等制度,创新推行机关党建“五个一”工作法,上半年召开支部委员会6次、党员大会3次,通过清单化管理整改各类问题18项,让组织生活既严肃规范又富有活力。
强化内外联动,提升履职能力。与结对单位开展“一月一互查”,赴涪城、南充等地考察学习,构建“外训拓视野、内训强技能”的培养模式,党员干部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显著提升,为残疾人事业发展锻造了一支“能打仗、打胜仗”的队伍。
实践启示:基层残联组织要把组织建设作为“牛鼻子”工程,通过制度规范凝聚合力、通过交流学习提升能力,让党组织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效能。
三、融合同频,以党建业务双促双进,跑出服务质量“加速度”
党建与业务如同车之两轮、鸟之双翼,只有深度融合才能相辅相成。游仙区残联打破“党建与业务两张皮”的困局,将服务残疾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党建工作的标尺,实现“党建强”与“服务优”的良性循环。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,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,以实干精神推动工作落实,打破部门壁垒,积极协调卫健、教育、人社等多部门,建立了“跨省通办”联办机制,实现了残疾人证办理、康复救助等事项的“一站式”服务,极大地方便了残疾人群众。
在康复服务中显担当:党员干部带头攻坚,全年完成147名困难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,辅助器具线上申请覆盖150余人,用“党员跑”换“群众少跑腿”,让残疾人康复需求得到精准响应。
在就业帮扶中求突破。以党建为纽带联动人社、企业等多方资源,搭建辅助性就业机构、创建“爱心门店”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。通过政策推送、技能培训“双轮驱动”,为残疾人铺就就业创业“阳光道”。
在公共服务中见实效。落实市级惠民实事,推进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,党组书记带头对接多部门整合资源,构建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服务网络,让残疾人在“家门口”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。
实践启示:基层残联组织要找准党建与业务的结合点,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服务残疾人的具体行动中,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让残疾人感受到党建带来的变化与温暖。
四、创新破局,以模式升级回应多元需求,构建精准服务“新格局”
残疾人需求的多元化,要求服务模式必须与时俱进。游仙区残联跳出传统服务的“路径依赖”,以创新思维破解服务难题,让服务更对路、更贴心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将精准服务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试金石。他们聚焦残疾人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实施了一系列暖心工程。从无障碍家庭改造到辅具适配,从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到特殊艺术人才培养,每一项服务都精心策划、精准施策。
联动共建解难题。与辅助性就业机构所在社区党支部建立协作机制,针对性改造机构地面、卫生间等设施,从细节处解决残疾人行动不便的痛点,让无障碍环境建设延伸到“最后一米”。
精准施策强保障。发动镇街专干、村社党员摸排需求,建立辅助器具需求清单库,借助群团党建优势争取资源,提高持证残疾人辅具适配率,让每一件辅具都成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的“助力器”。
实践启示:基层残联组织要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,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,通过跨部门协作、精细化服务,让服务供给与需求清单精准匹配,实现“按需服务”向“精准服务”的跃升。
五、暖心聚力,以帮扶活动传递党的温情,架起党群“连心桥”
对残疾人的帮扶,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,更是情感上的慰藉。游仙区残联将“暖心”作为服务的底色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行动传递关怀,让党和政府的温暖直达残疾人心中。在就业帮扶方面,创新推出“党员跑腿”服务,变“群众跑”为“干部跑”,帮助残疾人落实就业政策、对接就业岗位。通过政策扶持、技能培训、岗位推荐等多种方式,成功帮助多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,让他们通过劳动创造价值,赢得尊严。
常态化走访拉近距离。开展“温暖万家行”“迎端午”“庆六一”等活动,累计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1000余户,涵盖易返贫致贫监测户、结对帮扶户等重点群体,在拉家常中听诉求,在办实事中暖民心。
精准化服务解决难题。为重度困难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,开展上门评残、集中评残,甚至跨省办理残疾人证,用“零距离”服务破解残疾人“出行难、办事难”问题,让每一项举措都说到残疾人的心坎上。
实践启示:基层残联组织要把“群众路线”贯穿工作始终,用“面对面”的走访、“心贴心”的服务,让残疾人感受到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”的温暖,从而凝聚起听党话、跟党走的强大合力。
游仙区残联的探索与实践,充分体现了基层残联组织始终锚定“为残疾人谋幸福”的初心使命,以党建引领方向,以创新破解难题,以实干赢得民心,为建设更加文明、和谐、美好的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。(文/绵阳市游仙区残疾人联合会 卢春华、李燕)
焦点